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,经管学子纷纷分享身边的权益故事,帮助广大同学发现并了解生活中的“陷阱”,增强维权观念,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。
壹
徐绎凯 :之前在学校周围买切糕,商家先不告诉切糕多少钱一斤,然后等买完以后,以极高的价格告诉你买了多少,交了钱才让你走,不交钱不算完,这种行为相当于强买强卖,消费者在购买前不知道商品的价格,知情权被侵害。
贰
张洁 :有一次在一个美食广场吃饭的时候,点了一份肥牛铁板饭,等了一会儿终于好了,味道不错,可是吃着吃着突然发现同伴的嘴边有一根头发,我马上让他吐了出来,一看并不是自己的头发掉进去的而是夹在肉里,我们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就去找服务员,她刚开始很强硬,说我们在家里做饭也难免有根头发。本来我们不打算追究的,但是她态度太恶劣了,于是我们据理力争,举出了食品安全法的十倍赔偿,她才松口并且答应给我们原价退款,如果我不知道法律的规定,商家不会满足我的要求。
叁
段蕊:之前家中有亲戚到某商场购物,在下午购物完毕后行走至商场底楼,被商场员工(负责收集分散在各处的购物手推车然后推行至商场三楼处)推行的购物车撞到后摔倒,后被送到医院治疗,经鉴定为九级伤残。由于商场拒不承担责任,他起诉要求商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。最后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规定,“宾馆、商场、餐馆、银行、机场、车站、港口、影剧院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,应当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”。其到商场购买商品,商场应当对其尽到安全保障义务。但他在购买商品完毕后,在商场的经营区域内因商场员工履行职务行为而遭受损害,商场的经营者理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,最后赔偿了他的损失。
肆
李小辰:一个阿姨在一家美容店预定了一年的服务,因为当时有折扣,可是在后来的服务过程中,那家店服务态度很差,还经常推销产品,且美容效果差。因此,阿姨提出终止服务并退还余额,但是美容店拿出当时与阿姨签订的协议,其中写道:“(消费者)单方放弃服务的,余款不退。”后来阿姨起诉了那家店,最后那家店退还了余额。有相关法律提到:在消费者预先支付全部费用、经营者分期分次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预付式消费模式中,该类格式条款违反我国合同法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,应属无效。
伍
王海腾:家中一亲戚年纪较大,商家用听讲座免费领礼品的套路吸引老年人购买昂贵工艺品,购买后说可以升值。后家人反对,多次要求退款,商家拒绝退款。因为国家法律对于工艺品价格无准确要求,报价没有明确标准,给商家以可乘之机,受害人数众多,但无力维权。
陆
郭城阳:之前在某宝上买过一套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,《黄金时代》、《白银时代》、《青铜时代》。拿到手以后,只读了一本《黄金时代》,那两本就没有再翻阅。差不多三个月以后,当我想看看其他两本时,打开《白银时代》,读了几页以后,发现有一张空页,觉得有点不可思议。本以为仅仅是多了一张空页而已,没想到这是漏印的一页,前后内容都接不上了,最可气的是,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空页。于是我打开某宝,从交易记录里,找到了客服。习惯性的问了句在吗?就开始陈述产品的问题,没想到客服除了回复我一句“在的呢,亲亲”外加一条自动回复就没有后续了。对自己出售的物品也太不负责任了,没有退换也就算了,连合理的解释都没有。
柒
邱欣雨:近期受疫情影响,各地线上线下的口罩、消毒用品等供不应求。几天前,由于紧缺口罩,我去附近一家药店购买。进店之后得知该药店在有存货的情况下,店员却告诉我们特殊时期此店医用口罩不单独出售。顾客必须购买此店任意药品,甚至金额达到一定“标准”才可以“赠送”给顾客口罩。我认为该店药品无论是否涨价,都存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。该商家趁机在销售口罩时,搭售药品等其他商品,属于哄抬价格行为,致使顾客消费受阻。之后,据相关消息,由于部分顾客举报,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理,该药店已受到处罚,并承诺进行改正。
捌
吴旭:2020年2月下旬,朋友被拉进一个微信群,在群内参加帮商家做推广任务的兼职业务,最后遭遇了诈骗。诈骗过程:朋友被拉进微信群,群里有人做兼职任务赚钱,他按照提示下载APP,微信转账充钱100元立即返现130元。第三天,群主发布通知网站刷单任务金额提高到1000元,朋友借钱充值1000元,网站显示连本带利一共得1900元,但无法提现。经咨询,朋友又根据群主提示加了一个中介微信,中介称提现必须继续充值做任务才可以,到时候会想办法把钱拿出来,但要求分成,分成后仍有不少赚头,于是按照提示继续转账充值……
身边的真实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作为当代老员工,在接受维权意识教育的同时,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敢于“拿起法律武器”维护自己的权益!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营造诚信和谐的消费环境。
315消费者权益日知识竞赛链接:
https://ks.wjx.top/m/64388045.aspx?from=groupmessage